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康。
──《雜阿含經》
佛陀有一位虔誠的在家護法弟子波斯匿王,因為貪著飲食,導致體形過於肥胖,甚至稍一動作就汗流浹背,呼吸困難。有一天,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波斯匿王特地前去請安。他到了以後,向佛陀恭敬頂禮後退坐一旁。
佛陀看他氣喘如牛的樣子,慈和的對他說:「大王,您太胖了。」
波斯匿王很不好意思的說:「佛陀,我為此日夜苦惱,深深體會了您說的『身體是眾苦的根本』啊!」
佛陀便為他說了這首減肥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
我們平常在吃飯飲食上,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最健康的飲食,要以少食為良藥。常言道,「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們很多的疾病都是由吃而來,尤其暴飲暴食,腸胃一定會出狀況。飲食不知節量,或者美食當前就貪吃無度,造成肥胖或營養不均衡,讓身體百病叢生,必定是不好的。因此正常的飲食之道,首重日常的飲食均衡,三餐知量節食。
在佛門過堂用齋,有所謂「五觀想」的修行: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不生瞋愛。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
這五種觀想,主要是提醒大家吃飯應帶著感恩、隨緣的心,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平等受食,才是如法的飲食。其中的「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人吃飯比喻成病人吃藥,是為了療治身體飢渴的病而吃,旨在勸勉大家飲食要適可而止,吃太多反而會吃出病來。
因此,「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凡事應該自我約束,除了對飲食的節制,面對金錢、物質、感情時,必須攝心正念,節制欲望,才是身心健康之道。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人在世間生活,一切的飲食、資生用物、人情往來都要能淡泊知足,不過度貪求,人生自然消災免難,平安吉祥。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09/ 24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