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靈養生】~身心靈養生SPA (6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心能造作一切業,

由心故有一切果;

如是種種諸心行,

能得種種諸果報。

──《正法念處經》

「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每個人都有一顆心,心是我們的主人,時時刻刻都在領導眼、耳、鼻、舌、身,去造作好與不好的「業」。比方,

身去殺生、偷盜、邪淫、打人;

口犯下妄語、造謠、罵人的惡業;

心充滿貪欲、瞋恨、邪見等。

假如我們能把身、口、意轉迷為悟,身不犯殺盜、邪淫,反而護生、喜捨、 尊重別人;口說好話,不說是非,還去讚美別人,不去傷害別人;心裡有正知正見,不生貪瞋邪見,處處奉行慈悲,廣結善緣、為人服務,轉念之間,惡業會轉為善業,所以心的領導很重要。

世間都存在著因果關係,沒有種子,就不會生長五穀;你播下稻穀,不會結成西瓜的果實。世間再大,都無法離開因果的規範。所以要善於規範好自己的「心」,才能領導身、口、意去做好事,對於自己的未來,才會有好的結果。

「如是種種諸心行,能得種種諸果報」,種種的心念造作的行為,會得到種種的果報。說到因果報應,心是因,業報是果,在因果之間還有一個「緣」,有了「因」,再加上「緣」,會成熟為「果」,因此「緣」也很重要。

一顆種子種下去,要澆水、施肥,要有陽光、空氣的養分,眾緣和合才有後面產生的果報。佛教一向強調善因好緣,因要純淨善美,緣才能是好的,否則招感惡緣,當然會導致惡的果報。

一個人能善於管理自心,做心的主人,處人處事就能通達無礙,在佛法的修行上,也會有善美的成果。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3/ 03/ 22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99169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色聲香味觸,
及法為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三毒根本。
──《中論》


在《中論》裡有四句偈:「色聲香味觸,及法為六種,如是之六種,是三毒根本」,說的是佛法裡的六塵。

人的身體是主體,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與身體的六根對應的境界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稱「六塵」。六根如神經系統,遇到六塵,就起了認識的作用。為什麼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呢?因為它就像灰塵一般,會蒙蔽我們的心靈。

一面鏡子、一張桌上布滿灰塵,便不會顯現出光亮、清淨;同樣的,我們的心與外境的六塵接觸,產生分別作用,就無法認識真實世界的樣貌。如眼睛看色,耳朵聽聲,鼻子嗅香,舌頭嚐味,身體感觸,心憶念諸法,都會產生很多的是非,人就不得安寧了。

所以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會遮蔽我們的本性,蒙蔽我們的心靈,讓我們不能認識自己和真實的世界。為什麼?因為六塵具有染污性,同時它也是動搖性 及無常性。你看,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哪一樣是清淨的,哪一樣是永恆常住?又有哪一樣不是來蒙蔽我們的呢?所以,六塵其實就是我們內心貪瞋癡 三毒的根本。

六根對六塵而產生分別,內心的貪瞋癡三毒一起,六塵的世界就隨之浮動。如果能止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攀緣,心不被六塵所蒙蔽,不為無明妄想所迷惑,就能做身心的主人了。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3/ 04/ 17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02261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時得友樂,
適時滿足樂,
命終善業樂,
正信成就樂。
──
《法句經》

快樂,是人人所嚮往追求的。有的人以享用種種的珍饈美味、滿漢大席為快樂,可是吃多了也會生病;有的人以遊覽名山大川、到處玩樂為快樂,可是玩樂很快也會成為過去。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快樂呢?

《法句經》的這段偈頌告訴我們:
第一、應時得友樂。

好友相聚的時光,是讓人感到愉快的。古人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好朋友來指引迷津;徬徨失措,不能做決定時,能得到朋友的建言、支援、贊助,就可以讓自己振作起來,所以朋友對人的一生很重要。
孔子說,益友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耿直的朋友,能做我的老師;寬厚的朋友,能諒解我的不足;有知識、見解的朋友,能處處教導我。有了這三種朋友,人生會很快樂充實。

第二、適時滿足樂。

每天的生活當中,你能感覺到滿足快樂嗎?有的人有錢、有名利、有地位,心中還是不滿足,不快樂。不滿足的人生,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所以我們如果每天都心存歡喜、滿足,富貴就在我們的身邊。

第三、命終善業樂。

人到了臨命終時,算一算他一生中的所作所為,善業比較多,人生就有存款;如果惡業比較多,就是負債。善業多,必然快樂;惡業多,負債多的人,就不快樂了。

第四、正信成就樂。

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信仰,信仰就是我們的寶藏,信仰是快樂的泉源。人不能迷信,當然也不能不信,更不能邪信。如果有正信,正信就是我有了目標,做事有了方法、有了道路。一個人有正信,前途有目標,在各行各業就能有成就。

因此,善友是人生旅途的良師,知足是心靈快樂的妙方;你有正信的法寶,朋友會歡喜你,大眾會信賴你,就能擁有很多的快樂。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3/ 3/ 3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96677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毀譽不傾。

──《法苑珠林》


這四句偈頌,是說明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的信心和忍耐的力量,是不會被世間的榮辱毀譽所動搖。就如一顆厚重的石頭,再大的風也撼動不了它。

然而世間有不少人,很容易就被外在的境界所轉,比方一句話他不習慣聽,就難過幾天;一件事他不喜歡看,他也難過好久。所以有的時候,一個人修養不夠,你有錢財,錢財能買動他;你有情愛,情愛能誘惑他,凡此種種,沒有力量的人,一下子就被金錢、愛情的力量給打敗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自己內在的力量,不要輕易的因為人家說了幾句好話、幾句壞話,情緒就跟著起伏不定。

過去蘇東坡與佛印襌師相交,佛印襌師譏評蘇東坡是「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所謂「八風」,就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我們經常被別 人的稱譽、譏諷、利誘,或者苦、樂等種種外境給動搖,所以「不動心」,很大的修養。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定力,任憑外境再怎麼大的打擊,他的心都能夠穩如泰 山,堅如磐石。

好比佛陀雖貴為一國的太子,但他甘於捨棄王位,決心出家修道。在求道的過程中,不管是親情、愛情、權位、利誘,乃至魔王的威嚇等,都不能改變他追尋真理的決心,最後終能成就佛道。

因此,佛教裡的信仰,不是只叫大家信佛,而是要讓我們從佛法裡認識本心,肯定自我。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夠認識自己,進而覺照世間一切,那麼他就不會被外境的榮辱毀譽所傾動了。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3/ 02/ 04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93192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害人得害,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擊人得擊。

──
《佛說出曜經》

文/星雲大師
在《佛說出曜經》裡,有一首偈頌很有意義:「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提醒我們不可存有害人之心,因為害人的同時,也會傷害自己。我們也不要心存怨恨,因為怨恨別人,別人也怨恨自己。你罵人,人家當然也會反罵回來。你打人,人家當然也會來打你。這四句話等於我們送禮物給人,對方不接受,這個禮物還是要拿回來。所以《四十二章經》說:「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墮其面。」害人者,最後還是害到自己。

過去有一個地方的風俗,是生吃豬肉,當地的居民把豬宰殺了之後,肉割下來隨便用草一包,用火一烤,沾一點佐料就直接吃了。終於有一天,這個地方爆發疫病,大家都生病了。為什麼呢?這就如同人愛惜生命,要講求生命的權利,豬子也有生存的權利,人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輕賤生命,最後受害的是自己。所以「行怨得怨」,這樣的因果是不能輕忽的。

杭州西湖的岳王廟,是紀念宋代名將岳飛而造立的。我過去到岳王廟參觀的時候,看到岳飛陵墓前的台階下,跪了秦檜夫婦等人的鐵鑄像。很多人到岳王廟參觀時,都會對秦檜夫婦吐痰,甚至罵他、打他幾下。為什麼?因為他們陷害忠良。

所以在岳王廟的門柱上有一幅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意思是,那一片山河真是福氣,不以它成為墓地而破壞了自然景觀,卻因葬了一位忠臣而光榮;反而是那一塊白鐵很無辜,因為鑄成秦檜夫婦像而受萬世人的唾罵。

這其實是告訴我們,別以為自己害人的計謀得逞,也不要以為自己討了便宜、討了巧以後,別人會不知道,因為所有的一切作為,因果會知道,老天爺會知道,自己的良知良心,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因此,為人處事不可有傷害他人之心,害人就等同於害自己,不能不戒慎恐懼啊!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3/ 01/ 25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92010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學捨三惡,

法藥消眾毒,

健夫伏煩惱,

如蛇脫故皮。

──《法句經》

我們學佛、修行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修學捨三惡」,修學佛法,必須捨去三種惡業。是哪三種呢?就是貪欲、瞋恚、愚癡邪見。有的人每天口中都說要學佛、要修行,可是表現出來的都是貪瞋癡。這 樣的學佛、修行,只是徒具表相,並沒有真正讓自己淨化身心、改變思想觀念,就算是學了千百年又怎麼樣?所以,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 癡」。

「法藥消眾毒」,這裡的「毒」,指的是人的無明煩惱。要如何消除我們身心的眾毒呢?

用「戒」來對治貪欲,防止亂貪亂取;

用「定」來對治瞋恚,不隨便起瞋心恨意;

用「慧」來對治愚癡邪見,心地清明,就不會有錯誤的認識。

所以戒定慧是「法藥」,可以去除眾生的貪瞋癡等「眾毒」。

其實,煩惱的根源除了貪、瞋、癡,還有邪見、傲慢、嫉妒、疑心、怨恨等種種心裡的毛病。要如何降伏這許多的煩惱魔怨呢?

「健夫伏煩惱」,一個身強體健的大丈夫,可以戰勝百萬敵人;修行也是一樣,必須發菩提心,以大智、大仁、大無畏的勇氣和精進力,與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否則境界來臨時,「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很容易就會被煩惱魔軍打敗。

「如蛇脫故皮」,蛇要成長,必須經歷無數次的舊皮脫落;人要提昇自己,就要大死一番,讓身心不斷的更新、不斷的昇華、不斷的清淨。

《法句經》的這段偈頌提示我們:修學佛法,必須以戒定慧的法藥,以大智大勇的精進力來降伏自心的煩惱無明,生命就能在慈悲、智慧中重現光輝。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12/ 5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5363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罪業本空由心造,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三時繫念》

《三時繫念》是佛教常施設的功德佛事,其中一段偈頌說得很好:「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其對佛教的懺悔滅罪說,有最直接的體認。

平時我們造的罪業很多,如:不應說而說錯話,不應做而做錯事,不應得罪而得罪他人等等,人有了千般的慚愧、懊悔,可以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內心的罪惡!

人非聖賢,知過要能改,佛門裡不怕犯罪、犯戒,怕的是不肯懺悔改過。從事相上來看,你造了什麼罪業,當然有不好的果報,但是就罪的本體而言,罪性本空,是由心的造作而有,故「罪業本空由心造」。如果能將這顆妄心滅除,「心若滅時罪亦亡」,一切的是非、得失、榮辱都放下,哪裡還有什麼罪業呢?

禪宗二祖慧可請達摩祖師為他安心,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為你安!」慧可找來找去,找不到,回答他:「覓心了不可得!」達摩一笑:「我已經替你安心了!」真心本自有,不需要再找一個法門來安,否則就是頭上安頭了!

過去有一個小偷,偷了鄰居五十兩銀子。二十年後,他發達有錢了,想把銀子還給鄰居,可是鄰居早已經往生,只好將錢還給他兒子。兒子不肯接受,因為往生的父親不曾提過有人欠錢。這位鄰居慚愧的說:「二十年前,我偷了你們家的銀子,這二十年來我一直感到憂愁不安,就像住在心牢裡服刑一樣,請你救救我,一定要將錢收下,不要讓我繼續受苦!」

一個人做錯事,即使逃得過法律的制裁,也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在還沒有達到心亡罪滅、人我雙亡的最高境界前,是不能安心的。

如何懺悔?

可以在師長親友或佛菩薩前,誠實真切地發露自己的過錯,或者用心做善事,將功贖罪來懺悔。能夠達到無生懺悔、達到人我雙亡,就是真正的懺悔了!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12/ 7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5629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舍內分明有個人,

無端答應內無人;

叩門借宿非他也,

你我原來都是人。

──古德

這四句偈子很有意思:「舍內分明有個人,無端答應內無人;叩門借宿非他也,你我原來都是人」,說明了一件事:我們常把人我分開,有你有我,就有了是非對立。

過去有一位秀才進京趕考,錯過旅店,半途中看到一戶村莊人家,希望借住一宿,可是敲了很久的門,屋內才有應聲:「我們家裡沒人啦!」秀才疑惑的問:「難道 你不是人嗎?」屋內又答:「我丈夫不在家,我是女人,沒有男人!」秀才:「我就是男人呀!」這兩個人,有裡外的分別、有人我的分別,所以各說各話,各有各的立場。

過去有個學僧問禪師:「如何是佛?」

 

禪師答:「我不敢告訴你,我告訴了你,怕你不相信。」

 

學僧一口咬定:「您的話,我一定相信!」

 

禪師就說:「好!你既然相信,那麼你剛才問我什麼?」

 

學僧說:「我問如何是佛?」

 

禪師回答:「你就是佛!」

 

學僧心想:「我就是佛?我怎麼會是佛呢?我不過是個薄地凡夫呀!」

因此忍不住就問:「我既然是佛,怎麼我自己不知道?」

 

禪師:「因為你有『我』的緣故,所以不知道自己是佛!你有『我執』。」

 

學僧:「我有『我』的緣故?請問禪師,那你就是佛囉?」

 

禪師:「有『你』有『我』,那就更加見不到佛了。」

佛性人人本具,我們本來就是佛,只因為有個我執,就淪為凡夫了。假使去除我執,證悟到真我,無我、無相、無執,證悟到法身,那個本來真我的面目就現前了。所以不必分你我,要看世相都是虛妄空!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11/ 16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2451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當自繫念,
每食知節量,
是則諸受薄,
安消而保康。
──
《雜阿含經》

佛陀有一位虔誠的在家護法弟子波斯匿王,因為貪著飲食,導致體形過於肥胖,甚至稍一動作就汗流浹背,呼吸困難。有一天,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波斯匿王特地前去請安。他到了以後,向佛陀恭敬頂禮後退坐一旁。

佛陀看他氣喘如牛的樣子,慈和的對他說:「大王,您太胖了。」

波斯匿王很不好意思的說:「佛陀,我為此日夜苦惱,深深體會了您說的『身體是眾苦的根本』啊!」

佛陀便為他說了這首減肥偈:「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

我們平常在吃飯飲食上,應該注意些什麼呢?最健康的飲食,要以少食為良藥。常言道,「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們很多的疾病都是由吃而來,尤其暴飲暴食,腸胃一定會出狀況。飲食不知節量,或者美食當前就貪吃無度,造成肥胖或營養不均衡,讓身體百病叢生,必定是不好的。因此正常的飲食之道,首重日常的飲食均衡,三餐知量節食。

在佛門過堂用齋,有所謂「五觀想」的修行: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不生瞋愛。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

這五種觀想,主要是提醒大家吃飯應帶著感恩、隨緣的心,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平等受食,才是如法的飲食。其中的「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人吃飯比喻成病人吃藥,是為了療治身體飢渴的病而吃,旨在勸勉大家飲食要適可而止,吃太多反而會吃出病來。

因此,「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凡事應該自我約束,除了對飲食的節制,面對金錢、物質、感情時,必須攝心正念,節制欲望,才是身心健康之道。

「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人在世間生活,一切的飲食、資生用物、人情往來都要能淡泊知足,不過度貪求,人生自然消災免難,平安吉祥。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09/ 24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5731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有人感嘆,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管理自己的情緒,甚至無法熄下心中的瞋怒之火。不僅一般人對此感到無可奈何,翻開人類的歷史,會發現那許多有名的軍官將領,他可以在戰場上統領百萬大軍,與敵人廝殺奮戰,但是他卻沒有辦法統御自己的心。

文臣官員可以統領千萬百姓,但制止不了內心的妄想邪念;工廠裡的總經理、廠長,可以領導數千人於生產線上作業,但是他沒有辦法領導自己的心;修行的人能夠 吃苦受難,但是情緒一來,猶如排山倒海,不容易化解;也有的人對於貧窮、困難、飢餓、苦樂都能忍受,但是要他「忍一口氣」,卻難以做到。

縱使再怎麼有修養的人,清楚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有的時候也無法完全制止自己內心的瞋恨無明。佛經有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凡夫眾生一旦落入瞋怒的陷阱裡,八萬四千業障門會隨之而開,燒毀自己的功德叢林;一念怨恨心起,什麼衝動的事都有可能做得出來,哪裡還顧得了義理人情?

那麼,我們要如何掌握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瞋恨心呢?

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為善御,
棄冥入明。
──《法句經》

《法句經》告訴我們:「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能克制自己的人,就好比一個善於駕車的車夫,他會掌握好行車方向及速度,循著軌道行駛,不使車輛偏離正軌而發生事故。人是身心的主人,能將自己的身心管理好,前面的道路就不會任由情緒所擺弄了。

我們的心田裡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善美光明、幸福快樂的道路,另一條是趣向自私自利、邪惡黑暗的道路。你要選擇走哪一條呢?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10/ 31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0318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裡,一個鞋匠在守了一整天空盪盪的店舖後,拖著一身疲累,返回他那破舊的小屋。

「家裡沒剩多少麵包了吧!」他如此想著。「這個冬天,一刻比一刻更冷。」

他忍不住打了個哆嗦,拉緊他唯一一件,薄薄的外衣。

唉!好些個日子沒有收入了,太太一定又會板起了臉孔。

他慢慢的踱著步伐,影子在月光的渲染下拉的長長的.......

就像他的心情一般,又沈又重!

突然,街角那月兒眷顧不到的地方,彷彿有一個白色的東西在蠕動......

因著好奇心的趨使,他走向前去,哎呀!是一個人呢!!

冷列的寒風中,他竟然是光溜溜的一絲不掛!

鞋匠走到他的面前,蹲下,那人緩緩的抬起頭來,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

「不行啊!這樣下去,你會凍死的!」鞋匠脫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他身上,除下了腳上的鞋子,替他穿上。那人依舊動也不動。

「走吧!到我家去!」鞋匠說著,卻不敢相信自己的舌頭。


門,咿呀一聲,開了,鞋匠太太迎了出來,臉上的表情瞬間換了個樣,因為,他丈夫的衣物竟然全穿在一個陌生人的身上。

「給他一些食物吧!」鞋匠這樣對他的妻子說。

「你瘋了嗎?我們只剩一塊麵包當今天的晚餐了!」鞋匠太太大聲抱怨著。

壓低了聲音,鞋匠說:「給他吧!我們一餐沒吃算不了什麼,可是他看起來好像已經餓了很久,要是再不吃些東西,他會死的。」

「好吧!既然你這麼說....」鞋匠太太動容了,她將櫃子裡僅剩的一塊麵包拿給了那位全然陌生的人,而他,看到了夫妻倆溫暖的臉龐,蒼白的臉上,浮起了一抹微笑。這是他第一次露出笑容。

就這樣,鞋匠夫婦收容了這個倒在雪地的年輕人,並且教他做鞋子和修補的技巧,很快地,他學會了鞋匠所有的本事,並且在鞋匠的店裡幫忙照顧生意。

他有一雙巧手,做的鞋子既堅固耐穿又美觀,修補的技巧更是高明,幾乎讓人挑不出破綻。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整個小村子都知道鞋匠的店裡來了一位手藝精湛的師傅。

自此以後,鞋匠的店生意越來越興隆,鞋匠夫婦的生活也越來越舒適,他們十分感激這位陌生人的幫助,好幾次,他們想為他做點什麼,只是他從來未曾開口說過話。只是默默的坐在窗邊,工作,沈思...................

一天,一輛豪華的馬車在鞋店的門口停了下來,車門開了,走出來的是整個小鎮最有錢的人,他走進店裡,丟給鞋匠一塊皮革,不可一世地說:「這是一塊上好的小牛皮,我要你幫我作一雙長統馬靴,要堅固的,你要給我保證能夠穿一年!」

奇怪的,年輕人看到了富翁,臉上竟然出現了笑容。這是他第二個微笑。

富翁走了之後,鞋匠把牛皮交給了年輕人,他知道這是一個他可以完全信賴的人。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年輕人裁好了樣式,鞋匠接過去一看,天啊!!那是一雙短靴的格式!!

「我,我不是告訴你要作一雙長統的靴子嗎?結果你竟然...............我的天啊!!你要我怎麼賠給人家??」

就在這個時候,富翁的僕人氣喘吁吁地跑回來,一進門就大聲嚷嚷:「不用做了!不用做了!!方才在回家的路上,因為馬車失去了控制,我的主人跌出了車外,當場死亡。所以他的家人想要求你改做短靴,才好當他的陪葬品。」

就這樣,匆匆的,六年的歲月消逝了,年輕人一直留在鞋匠家中,還是不說一句話,只是時常望著窗外,沈思...........

有一天,鞋店來了一位婦人帶著對雙胞胎,其中的一個跛了腿。坐在窗邊的年輕人看到她們,站了起來,他笑了。這是他第三個微笑。

「我想替她們各做一雙鞋子。」婦人說。

「那是妳的女兒嗎?真是可愛啊!」鞋匠稱讚著。

「不是的,我只是代她們母親照顧她們。那可憐的女人在六年前生產的過程中去世了。而她們的父親也早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孤苦無依的她們。因為我自己當時也正好生產完,有充足的奶水可以哺育她們,於是便接下了這個工作。再加上許多鄰居們熱心的幫忙,勉強將她們扶養到這麼大。」

說著說著,淚水滑落了那女人的臉龐。鞋匠也灑了幾滴同情的淚水。送走了婦人和那對可愛的姊妹,年輕人對鞋匠說,這也是他頭一遭開口:

「我要走了。回到我原來的地方。」

「為什麼?」難掩臉上的驚訝,

鞋匠問:「從來你不曾告訴我們從哪裡來,叫什麼名字,有什麼家人,現在你要離開,往哪兒去呢?」

「我是一個天使,來自天上。我原來的工作是帶領離開了身體的靈魂往他們該去的地方。六年前,我帶走了一位婦人的靈魂,她就是剛才那對雙胞胎的母親。她在生產過程中去世,壓到了其中一個嬰兒的腳,所以造成了她的殘缺。」

看一眼鞋匠不敢置信的表情,年輕人繼續說著:

「那位母親苦苦哀求我,不要帶走她。因為她的孩子們已經沒有了父親,要是再失去母親的照顧,她們一定沒辦法生存下去。我一時心軟,答應了她的請求。上帝知道後,非常忿怒,祂取回了母親的靈魂,也把我貶下了人間。

〝你根本不了解人類!〞祂說。

〝你不知道他們心裡有什麼,天將給他們什麼,他們周遭的人又是怎樣的影響他們。〞

 

 〝去!〞祂斥責著,〝到人間去!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

於是我來了。就在六年前你發現我的那個夜晚。

我決心親自體驗人類的生活,希望能從其中了解上帝的旨意。

而當我見到那對姊妹的時候,我知道.........上帝已經原諒我了!

因為祂已告訴了我那三個問題的答案!

當你的妻子將你們櫥櫃中僅有的那塊麵包遞到我的手中時,從她的眼神,我解決了第一道難題。?

人們的心中,有愛!!因為〝愛〞,使他們甘願付出所有。

當我見到那位富翁時,我解決了第二個疑惑。?

人們不知道,自己的下一刻鐘會遇上什麼!當他興致勃勃的準備做一雙能夠穿上一年的皮靴時,他並不知道自己已瀕臨死亡。我知道.............因為我看到我的一個同伴正站在他的身後。

因為〝無知〞,使他們無所畏懼。

當我見到那兩個小女孩的時候,我心中讚美天主,因為他使我清楚的了解了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人,可以仰賴陌生人的幫助而生存!她們的母親之所以會求我不要帶走她是因為她覺得,沒有親人的照顧,這對雙胞胎根本沒有存活的希望。但她永遠不會知道,有個陌生的女人,代替她盡了母親的義務;有一群人,正幫忙撫育著她的孩子。

因為這份〝莫名的感情〞,使得人間充滿了溫暖。

人與人之間,因為有愛,有情感的交流,使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這麼的美好。



挫折、沮喪、失望,都是難免的,但正因為有這些醜惡的事存在,讓我們學會更珍惜目前所擁有的,最珍貴的情誼!

心中的那畝田地,需要你辛勤的耕耘,而這份工作,也只有你自己能做,能做到最好!!!

 

 《本篇文章來自網路,純粹與他人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煩請告知,馬上刪除。》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著你
不為什麼
只因你是我自性的眾生
任何時刻
我都與你同在
但你卻迷失了自己
忘卻我們彼此的關係

初始
我們本不分離
只因你的一念不覺
才使得我們二分
流浪生死裡

我始終
把你看作是自己
但你卻一直懷疑
我明白
信心
能拉近你我距離
讓我們相聚

願力
能與我悲願相契
不再迷失自己

行持
能使你融入我心
與我合一

我凝視、殷盼
你能深懂我意
感受到
你我是共同體
回歸自性裡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9/ 30

文章作者:心培和尚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6435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居家逼迫,
猶如牢獄,
一切煩惱,
由之而生。

──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裡有四句偈很好:「居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

一般的住家,也許有三、四十坪大,即使到百坪、千坪,還是不如天地那麼寬闊無邊。但也有人是所謂「無殼蝸牛」,必須租房子生活,甚至住在克難或臨時的房子 裡;有的房子只有四、五坪大,就住了十幾個人,甚至三代同堂、五代同堂的比比皆是;又如有些少數民族的聚落,住在窯洞、坑道裡,像過去王寶釧「苦守寒窯十 八年」,住的空間就像牢獄,狹窄逼迫。

人的煩惱,往往也是從家產生。有時候夫妻相處、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家庭的成員,因為彼此的利益不均,生活、思想、見解不同,家也像牢獄緊緊般束縳著我們。

其實,一般人對於名利財色、錦衣美食趨之若鶩,被五欲束縛、八風傾倒,與人爭強鬥勝,承受人間的悲歡離合,經歷事業成敗、官場升沉,卻又恣意享受其中,不 知抽離,這樣的人生,無異是處在人間的大牢獄裡。因此佛經有謂:「三界如牢獄」,不僅人間是個牢獄,甚至三界都像牢獄,讓我們的身心不得自在。

要如何出離這三界的牢獄呢?必須讓自己擴大心胸,放開眼界。一個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法界就有多寬廣,所以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有成就的人,他的心胸有如虛空,能包容萬物;既能包容萬物,就不會與人、事、物產生對立,自然沒有什麼可以束縛得了他,又何愁居家逼迫,猶如牢獄呢?

因此,人不一定要出家才能得到解脫。若能將心中對金錢、感情、名位等世俗的牽絆解開,從五欲六塵中解脫,就能享有無邊的法界,於天地之間自在遨遊。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10/ 01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6547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少不可得,
無病不可得,
長壽不可得,
無死不可得。
──《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裡,有四句偈子很好:「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無死不可得」,說明人生在世,縱然有多少的欲望、多少的希求,卻不一定都能盡如人意。

世間有四種不可得:

第一、常少不可得:

希望自己永遠青春年少、永遠美貌,青春永駐是不可得的。因為歲月無情,君不見今日淑女,他日老態龍鍾;舊時英姿煥發的才子,也擋不住時 間的摧逼。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青春的流逝、老病死無常的來臨。所以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青春,珍惜自己的生命。無論什麼事情,在年少時就該把它做好,莫 待老年時,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第二、無病不可得:

人都希望自己身體健康,但有一句俗諺說:「人吃五穀雜糧,哪裡有不生病?」佛教並不畏懼生病,還說修行人要「帶三分病才好修行」。生病 能給我們無常的警惕,同時讓我們懂得健康的可貴。因此在身體健康時,應該多為人服務,關懷大眾,健康才是自己最大的財富,要好好的利用它。

第三、長壽不可得:

有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也有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不管是七十歲古來稀,還是七十才開始,都要好好利用這有限的人生,做一些有益社會人群的事。

第四、無死不可得:

一個人出生以後,希望長久活在世間不死,是不可能的。因為有為法在這無限的時空裡,都是有限制,是流轉生滅的,除非能夠悟到永恆的自性、本心,那就是不死的生命。證得所謂的「本來面目」,認識自己的真心本性,才能獲得真正的「不死」。

因此,明白世間有這「四不可得」,就不該再有虛妄的追求。但是在我們的心中,若能因為明白世間實相,進而不計較、不比較地完成自己的目標,那才是無限永恆的人生。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9/ 17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4798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古德


佛陀在哪裡呢?「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並非遠在印度的靈鷲山,「靈山就在汝心頭」,其實我們內心的真如自性、佛性,就是靈山,「人人有個靈山塔」,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都有真如自性,因此「好向靈山塔下修」,必須自己向內心好好修行。

過去有一個屠夫非常不孝順母親,對觀世音菩薩倒有熱烈的信仰。他不辭千里到浙江普陀山朝聖,希望能看到活觀音。到了普陀山,東尋西找,始終看不到活觀音, 就問路旁一位老婆婆:「到哪裡才能看到活觀音呢?」

老婆婆笑著說:「你要看活觀音?他已經到你家去了!」

屠夫大吃一驚:「到我家去了?真的嗎?」

老婆婆一 臉虔誠:「當然是真的。」

屠夫想想,又問:「活觀音是什麼樣子呢?」

老婆婆說:「活觀音衣服是反穿的,鞋子倒著踏在腳上,你只要看見反穿衣、倒踏鞋的人, 就是活觀音。」

屠夫匆匆趕回去,回到家已經是三更半夜。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熟睡的母親,為了趕著開門,母親在慌忙中把衣服穿反,鞋子倒踏出來迎接。

門才一開,屠夫看到 了,心裡豁然驚覺,馬上跪下來頂禮,連聲說:「觀音老母!觀音老母!」

那母親也吃了一驚:「你怎麼啦?我是你娘,不是什麼觀音老母呀!」

屠夫連連叩頭: 「我到普陀山朝拜,有人親口告訴我反穿衣、倒踏鞋的,就是觀音老母!」

有謂:「堂前雙親你不孝,遠方拜佛有何功?」原來觀世音菩薩是在自己家裡,佛祖也是在我們的心中,能孝順父母,多行慈悲,多修道德,就是我們人人自性的一座靈山寶塔了。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9/ 07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3513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時候,有些信眾在生活上受到挫折,或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由於找不到解決的方法,都會不期然來到寺廟向我傾訴,希望能得到一些安慰、一些幫助、一扇讓身心可以抒發的窗口。因為接觸信眾多了,漸漸能體會、明白他們心中普遍的想法與感受;簡單地說,一般人生活上所碰到的基本問題,可概括為兩方面:

一是「好人難做」,

二是「人難做 好」;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已經信佛、學佛的人,雖然很想把佛法的好處及利益,傳遞給別人,與別人分享,可能由於善巧不夠,又或者是對方我執太深、業障太重,往往感到無從入手,甚至是遭受冷漠的對待;原本一番好意、善意,卻被無情的拒絕,此時真的不能不嘆一聲:「好人難做啊!」


而另一方面,當我們下定 決心要好好地學佛修行,要改惡遷善,要做一個正直、善良,奉行五戒十善的好人,卻往往因為個人善緣不足、又或者是習氣太重,無法將貪、瞋、痴三毒淨除;當 我們越是打算努力修善之時,就越發現自己有更多從前沒有註意、沒有正視的小毛病;這個時候,我們自然會嘆一句:「要做個好人,做個好的佛弟子,真是不容易 啊!」


既然是兩難,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這就必須要有智慧與善巧;所以圓融無礙的佛祖,為我們示現了下面這樣的一個公案:

 

在距離城市很多遙遠的偏僻小山村里有一座很小的寺廟,沒有深宅大院,沒有高大圍牆,沒有僧尼,沒有寮房;小廟不大,只供著一尊泥塑的佛祖像,只有一個看門人守護著這座小廟,為的是防止火災的發生,他日夜都在這裡值班。

俗話常說,「廟小神靈大」,這座寺廟據 當地人流傳,甚為靈驗,而且有求必應,所以來這裡的香客甚多,香火旺盛,從早到晚,善男信女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焚香燒紙,有許願的、還願的,求財的,求婚的,求福的,求命的,求壽的,求子的,應有盡有,五花八門。 老百姓凡是想要得到的,都願意跪在佛像面前祈求,希望能得到佛祖的救助。


有 一天,看門的人心裡覺得佛祖太辛苦、太累了,天天都有這麼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來求願,佛祖要認真地聽他(她)們訴說,記在心中,還得考慮如何能滿足這 些人的願心,實在是太忙、太疲勞了;於是出於一種善心,他就主動的對佛祖說:「尊敬的佛啊!你整天都站著,實在太辛苦了,請你下來休息一會兒吧,讓我來替 你站在神壇上,好不好?」


「好的。」佛祖稍加思索,因為不能辜負看門人的一片美意,於是同意了他的建議。 佛祖運用神通,繼續說下去:


「不過,好心的看門施主,你得答應我提出的條件,才可以換位。」


「什麼條件?」看門人問。


「你站在我的位置上之後,不論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絕不能說話,能做到嗎?」佛祖強調地說。


「能做到!」看門人爽快的答應了,「這個不成問題,不說話誰還不會呀!」


於是佛祖走下神壇,坐在看門人天天坐的那個木頭椅子上,倚著靠背休息,閉目養神,頭朝後仰,靜靜地怡然自得起來;看門人站在神壇上冒充佛祖穩穩的站立著。 進進出出的信眾們只顧焚香拜佛,誰也沒注意那真佛換成了佛假;也許是佛祖有著神通、法力,凡人是看不出破綻的。


開始的時候,香客請求的事情很多,各式各樣,不一而足,有的值得可憐,有的值得同情,有的可笑,有的可惡,有的可氣,有的簡直是非分之想,恨不得跳下來踢他兩腳! 但看門人還緊記著佛祖的囑咐:「不論看到什麼,或聽到什麼,絕不能說話。」他心裡思忖:不能說話,一說話就全露餡了,我這個假佛祖就要挨收拾了。 所以,想笑的時候忍住了,想罵的時候也忍住了。

 

過了一些時辰,從廟門進來了一個富翁,手裡拎著一個裝銀兩的錢袋,入廟之後順手把錢袋放在蒲團的旁邊,雙膝跪在蒲團上磕頭求佛,他說: 「請佛祖保佑我,讓我賺更多錢,只要我錢多了,我會經常給佛祖燒香磕頭的。」說完就起身走了,忘記了將錢袋拿走。 假彿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不能說,也不能動。


隨後進來一個窮漢,穿得破舊寒酸,一臉憂愁痛苦的表情,進廟門就跪在佛前磕了三個響頭,瓮聲瓮氣的禱告說:「大慈悲的佛啊!快救救我一家老小吧。家有老母在堂,年近七旬,老婆重病纏身,無錢求醫,還有吃奶的孩子,嗷嗷待哺,全家糧菜皆無,面臨絕境,懇請佛祖救我一家四口性命… …。」


說的聲淚俱下,感人肺腑。 叩首匆匆己畢,雙手按地欲起,忽然發現手摁在錢袋上,一看是銀元,大喜過望,急忙倒身再拜說:「真是有求必應的佛祖顯靈了!為救我家人性命,佛祖賜我銀兩……。」他邊哭邊謝地拿起錢袋向東走去。


不多時又走進來一位年輕人,跪下求佛說:「我馬上就要出海遠航,離開親人,去做生意,求佛祖保佑我順風順水,人財平安……。」


剛剛站起來,卻被之前邊丟下錢 袋的富翁拽住,大聲叫囂說:「還我錢袋!」年輕人辯解,無論如何都不承認錢袋是他取的,兩個人你爭我吵,推來搡去,鬧得不可開交。


「弄錯了!」假佛祖再也憋不住了,焦急地說:「你的錢袋是被那個窮漢拏走的,他朝東走了,還不快追!」


富翁聽到連忙跑出去追趕窮漢,而年輕人則匆匆忙忙到碼頭去乘船。 這時廟裡的香客散盡了。


佛祖從椅子上站起來問道:「誰讓你說話的?趕快下來!」


「我說的沒錯啊,全是真話!」看門人不服氣的反駁。


「你說的不錯,都是真話。」佛祖說,「可你並不知道實 際情況:富翁的錢是打算嫖娼去的,理應丟失!而窮漢一家快要餓死了,這是救命錢!更糟糕的是那位出海的年輕人,再讓他糾纏一會兒,他就能躲過一劫了, 可現在他乘坐的那艘船海上遇險沉沒了……。」


佛祖遺憾的說:「你說了真話,卻幫了倒忙!」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是否得到一些啟發?

世間上很多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故事裡的富翁與窮漢正是個極好的例子,看門人的確是一片好心,可是好心做壞事,卻常常都在意料之外;但除了佛祖之外,誰能有透視人心、人性的智慧? 不過姑勿論事情最後的結果是怎樣,我們待人處事必須心存善意,只要是出於利他之心,助人之念,縱然結果不如人意,我們亦沒有傷害到自己的慈悲心;雖然是「人難做,做人難」,我們仍然要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個佛弟子。


《本篇文章來自網路,純粹與他人分享法喜,不做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煩請告知,馬上刪除。》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醫化導有來因,

疾病傷寒先忌瞋;

脈理深微能率性,

良方精細度迷津。

──清.普能真嵩

「名醫化導有來因,疾病傷寒先忌瞋」,醫生在為人治病時,要先知道病因在哪裡,才能對症下藥。

比方說:傷寒病最忌諱瞋怒,若能將情緒平穩下來,不起瞋怒心,就比較容易治好。

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專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病。如針對人心的貪欲、瞋恚、愚癡、我執、散亂等,有所謂「五停心觀」,可以幫助我們降伏煩惱:

【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淨觀」來對治,觀想世間種種不淨,對於自身的內外境界,自然不會再起貪愛。

【瞋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觀」。當要發脾氣時,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氣就發不起來了。

【愚癡心重的人】,就以「因緣觀」來對治。想到世間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散滅無常,猶如飛塵與糞土,何必執著不捨呢?這麼一想,愚癡心自然會慢慢消除。

 

【散亂心重的人】,就教他以「數息觀」來凝注心力

【太執著自我的人】,則用「無我觀」來對治。

石頭無際禪師有一劑心藥方,是治心的妙藥:「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如果能把這一味藥方運用到生活上,就能得到很多方便。

「脈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細度迷津」,一個醫生,對病者微細的脈理都能追查出來,才能開出準確的藥方來醫治他。佛法的藥方很多,如「六度」,就是要度眾生的六種毛病:

布施度貪欲、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恨、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這種種的藥方,都是教我們如何去除貪瞋痴三毒,轉迷啟悟。然而, 再好的佛法,還是要身體力行。如果只是相信而不去實踐,就如同紙上談兵,對自己還是沒有幫助的!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08/ 14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70797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貧窮布施難,

豪貴忍辱難,

危險持戒難,

少壯捨家難。

──《菩薩本行經》

這首偈語出自《菩薩本行經》,說明人生有四種不易。

「貧窮布施難」,一個貧窮的人衣食無著,即使有心行善布施,但沒有錢財可布施,布施對他而言並不容易。其實,布施不一定只有捐獻錢財、物資,有時給人一句 讚美好話,讚美就是語言布施;給人一個點頭微笑,真心誠意的恭敬、尊重對方,是心意的布施;給予苦難的人信心、希望、安慰與關懷,是無畏的布施;甚至心存 祝福,傳授他人技術、知識、佛法等,是無上的布施。一個人只怕內心貧窮,既不能布施財物,內心也不願給人祝福、善意,那就真正是「貧窮布施難」了。布施如 播種,有播種才有收成。心中有佛法,布施就不難了。

「豪貴忍辱難」,豪貴之家有錢有勢、有名望地位,平時受慣他人的恭敬奉承,偶而受點委屈,要他忍辱,自然不容易。其實,豪貴之人心中若有佛法,要他忍辱也不難。因為忍辱就有力量,忍辱就是擔當、智慧、修養,忍辱之人自然會有福報。有了佛法,世間就沒有不能忍辱之事。

人生在世,並非出身豪貴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即使出身平凡的人,為人有德,待人接物上肯謙虛、忍辱,精神上很富有,自然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危險持戒難」,處於危難之人,要想持守戒律不容易。比方,我不殺生,但面臨毒蛇猛獸或惡人侵擾時,在保衛自己的前提下,不殺生就很難了。極度飢餓時,食 物擺在面前,要他忍耐不吃也難。真正持戒的人,平時要把自己安住在慈悲喜捨中,好比佛陀在因地修行,為護生而「捨身飼虎,割肉餵鷹」,寧可持戒而死,也不 願犯戒而生,有了這樣的心態,持戒就不為難也。

「少壯捨家難」,對於正值少壯期的人而言,家庭、事業都很重要,要他割愛辭親很困難。一般世俗的情愛是偏於小我的、狹隘的,如果能昇華為對眾生的慈悲大愛,即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就更圓滿了。

這首偈子啟示我們,要遠離這四種不易並不難:貧窮心不窮,還是有能力可以布施;富貴而修忍辱,可以得到他人的真心敬重;危難當前,能以慈悲喜捨安住自心,自能持守淨戒,臨危不懼;年少雖恩愛難捨,若能將私我的小愛,擴大為眾人的大愛,社會人我之間,必然會更加和諧美好。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5/ 25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2819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探珠宜靜浪,
動水取應難;
定水如澄清,
心珠可自現。

——
〈坐禪儀〉宋宗賾慈覺

現在的社會,各種亂象叢生,人處在動盪不安的生活裡,往往容易感覺到精神空虛,好像失去了自己。因此很多人終日忙碌地向外求取,也有不少人學習參禪打坐, 希望藉此讓自己的心靜定下來,即所謂「不向外求,向內求;不向你求,向己求」。如果能將參禪打坐的風氣普及於社會,對個人的修養固然有幫助,對改善社會風 氣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力。

宋代的宗賾慈覺禪師在〈坐禪儀〉裡,有四句偈說:「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如澄清,心珠可自現。」意思是:要到大海裡採集珠寶,必須等待風平浪靜, 水面澄清時,才能探尋得到珍寶;海水波濤洶湧的時候,是找不到的。我們的心就如同海水一般,每天隨著風浪浮動不已,動盪混濁,內心的般若智慧也無法顯現。

「動水取應難」,要汲取動盪、流動中的水,並不容易;要等到水靜止不動了,才好把它盛裝起來。在日常生活裡,假使一個人常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中,要想進一步了解人生的意義、獲得人生的真理,是很困難的。

「定水如澄清,心珠可自現」,參禪入定的那顆心,就如靜止的流水一般,如果能能讓心中的水平靜下來,內心澄澈無波,珍寶自然會顯現出來。

一般人認為學習禪法,一定要像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禪」,其實不然!

六祖惠能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又說:「生來坐不臥,死 去臥不坐」,說明了禪不是從坐臥的外相去計較,你會禪,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之間,都可以頓悟,都可以明心見性。

因此,學習參禪打坐的人,首先要讓身靜止下來,進而觀照內心。如果心能靜定一處,心如止水,自然可以開啟智慧,找回自己的真心本性。〈坐禪儀〉的這四句偈,對於想要靜心修持、參禪打坐的朋友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手處。

 

文章出處:人間福報 2012/ 7/ 21

文章作者:星雲大師

轉載網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68398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煩惱,


所以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問了佛祖一樣的問題:

「我該怎麼做,才能不再煩憂?」


佛祖給的答案都相同:

「只要放下,你就能不再煩惱。」


有個自以為聰明的人很不服氣,

便專程去找佛祖,挑釁地問:

「世上有千千萬萬個人,就有千千萬萬種煩惱。

但是您給他們的解決方式都完全相同,那豈不是太可笑了?」


佛祖沒有生氣,只是反問男子:

「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會做夢嗎?」

「當然會!」男子回答。

「那麼,你每天晚上做的夢,都是一樣的嗎?」佛祖又問。

「當然是不一樣的。」

「你睡了千千萬萬次,就做了千千萬萬個夢。」


佛祖微笑地說:

「但是要結束夢的方法,卻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醒過來』!」

男子聽到佛祖的回答,啞口無言。

 

《本篇文章來自網路,純粹與他人分享法喜,不做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煩請告知,馬上刪除。》

文章標籤

shinwu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